港乐:四大天王,究竟谁人苦侯,谁人又出道即巅峰?
QQ,这个被很多人以为早已“被遗弃”的古早社交产品,不仅依然有大量用户还正在变成中国“AI浓度”最高的产品之一。今年2月QQ25周年的时候,大众以“怀旧”的理由去关注这个
「在文字中证道。——唐泪」
万事皆有因。
关于王座之上的话题,来自一个与四大天王有关的评论。
众所周知,郭富城曾经创下四年内三夺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盛举,又曾经在同一年度,将香港乐坛所有颁奖礼的男歌手大奖,尽收囊中。
作为在香港乐坛“后发制人”的天王,这份成绩很不简单。
但有人就说了,他是四大天王里面,最后一个拿到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。
这个说法当然没错。
该奖项的首次拿奖时间,刘德华是1990年、黎明是1993年而张学友是1996年,郭富城则要等到1997年,才得偿所愿。
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个维度。
竞争烈度。
何谓竞争烈度?
这个概念,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。
而它所指,大略可以理解为,同期歌手的竞争力对比,也就包括了唱功、作品、台风、偶像力、歌迷声势及唱片公司背景等等。
这在不同时期,绝不相同。
比如从许冠杰到谭咏麟、张国荣,再到乐坛真空期和四大天王年代、后天王岁月等等,就竞争烈度而言,就可以问一句,何时积弱,又何时白热化?
这当然并不难判断。
作为粤语歌坛的开山鼻祖,许冠杰正值巅峰的时候,并无奖项概念的褒奖,而当粤语歌坛渐盛,各大颁奖典礼陆续出炉,他已经过了巅峰期。
此时,谭咏麟一家独大,又两年后,张国荣崛起,二人争霸。
待到谭张二人先后洒泪挥别,刘德华与张学友开始在乐坛真空期角力,刘德华连中三元。
至四大天王成军,港乐史上最华丽的“争霸赛”揭幕。
再到1995年郭富城蜕变完成,这场史上最强的竞争,至此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,及至天王年代的最后一年,郭富城以巅峰之势,横压全场。
大略如此。
所以毫无疑问。
四大天王年代,就是整个粤语歌坛,竞争最激烈的时期。
而这个年代,也可以两分论之。
1992年郭富城回到香港,始有四大天王之号,但这个时候,黎明也才刚刚摆脱新人头衔,刚刚发行了首张粤语专辑的郭富城,也自然没有太强的竞争力。
次年黎明露出獠牙,在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竞逐中,将刘德华斩落马下。
这个时候,竞争就从刘德华一家独大,变成刘、黎之争。
郭富城开始转型。
当他跨过1995年,唱功大成,旋即以连庄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手奖,以及同一年度尽揽香港乐坛颁奖典礼所有男歌手大奖的强势姿态,成为无可争议的王者。
此时乐坛竞争之激烈,就更胜往昔。
这就是事情的另一维度。
再回到拿奖“先后”这个话题。
不如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乐坛,看看在“神仙打架”的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粤语歌坛关于男歌手顶级大奖的竞逐,究竟谁人苦侯,谁人又出道即巅峰?
以发行首张粤语专辑,到拿十大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时间而论。
黎明历时三年,谭咏麟、刘德华和郭富城皆历时五年,张国荣历时九年,张学友历时十一年,许志安历时十三年,李克勤历时十五年,余者不足论。
这么看来,黎明速度第一,而李克勤最末。
当然如果以拿奖速度来当标准,毫无疑问,黎明赢了所有人。
但世事并不是那么简单。
若一定要做对比,在拿奖先后和“竞争烈度”之外,还要考虑作品本身、销量情况、舞台表现力及多领域跨界综合。
谁人敢称无敌?
王座之上,身影寥落。
只看天王年代的香港乐坛,黎明少年得志,郭富城厚积薄发,张学友和刘德华后劲略缺,但转向大华语市场,反而奏功。
这个结论,不知道有几人认同?
然无论是少年得志还是厚积薄发,都并没有什么出道即巅峰。
故人皆苦侯。
也遂有励志之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