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孩之国》:在最高法院阴影下,少女们模拟政府,探索女性力量与政治未来
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,每天朝九晚五,或者十点上班,六七点下班,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,久而久之只会觉得乏味和枯燥。但是你有没有想过,还有很多人,他们每天的生活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样貌。
2022年盛夏,美国最高法院即将颠覆罗伊诉韦德案的前夕,大约500名高中女生汇聚密苏里州,投身一场为期一周的模拟政府夏令营。她们亲手选出州长,并组建了全女性的最高法院,模拟对关乎自身身体权益的议题进行裁决。参与者们虽来自多元政治背景,对堕胎持有各异观点,但在那个短暂而特殊的时空里,她们的声音成为了焦点。
正当此时,纪录片制作人杰西·莫斯与阿曼达·麦克贝恩决定拍摄《男孩之国》(Boys State,2020年获奖作品)的姊妹篇——《女孩之国》。这部作品同样聚焦选举年中的青少年群体,通过他们对 政治话语的参与与反映,呈现美国政治生态的生动切片。正如莫斯所言:“这些影片犹如灵敏的探测器,捕捉美国政治生活中那些振荡的脉搏。堕胎议题成为对话的核心,实属意料之中。我们预知法院将审理相关案件,只是祈祷不会走向如此极端——遗憾的是,现实如此。”
早在《男孩之国》首映之前,两位电影人便萌生了创作一部“姐妹篇”的念头。尽管两者间存在诸多联想,但《女孩之国》以其独特而启发性的视角,证明了自己并非《男孩之国》的简单复制品。自1935年起由美国退伍军人协会主办的“男孩之国”项目知名度与资金支持更为显著,曾孕育出包括比尔·克林顿、迪克·切尼、拉什·林博和马克·沃尔伯格等知名人物。2020年的纪录片聚焦德克萨斯州的“男孩之国”,探讨前总统唐纳德·特朗普的政治理念如何*至年轻一代,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社会微缩景观。
来自圣路易斯郊区、友善且雄心勃勃的保守派少女艾米丽·沃思莫尔报名参加“女孩之国”,期待能复制《男孩之国》中的深刻体验。然而,她很快意识到“女孩之国”的运作模式与前者有所不同:严格的着装规定、缺乏体育活动安排,以及未能营造激烈的辩论氛围。此外,密苏里州州长出席了“男孩之国”的闭幕式,却缺席了“女孩之国”的活动。如同生活中的其他领域,“女孩之国”的少女们在追逐目标的同时,也敏锐地意识到自身所面临的种种限制。
麦克贝恩认为,《女孩之国》的力量在于揭示那些隐形于表面结构之下的元素,使之跃然于观众眼前。影片中,女孩们之间的竞争、分歧与紧张固然存在,但更显眼的是她们彼此间的扶持与共鸣。一位辅导员在集会上感慨:“我们都在一个从未见证过女性总统的世界中成长。”尽管外界曾预言“女孩之国”将成为一场权力斗争的舞台,但影片呈现的更多是女孩们建立连接的渴望。
穆拉利在模拟最高法院席位的竞选中落败,却与竞争对手结为朋友。她在失败后反思了女性所承受的满足他人期待,尤其是自我期待的压力:“作为女性,我们往往隐藏在自己应成为何种人的观念背后,这是一种防御机制,也夹杂着焦虑。对我来说,这种理想形象包括能干、博学、认真,而在《女孩之国》,我开始探寻这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自我。”
沃思莫尔自四年级起在所有竞选中保持全胜纪录,但她的州长竞选并未如愿以偿。尽管她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了所有女孩的敬仰,她的演讲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。竞选结束后,一位竞争对手在楼梯间拦住她,反复告诉她不必追求完美。沃思莫尔感慨道:“那是影片中最触动人心、最具人性化的时刻之一,也是我急需听到的提醒。我知道无需做到完美,但同时也不愿失败。”
《女孩之国》与其说是一部讲述政治胜利的影片,不如说是对失败的深刻探讨。沃思莫尔在竞选失利后选择留在营地,撰写一篇揭示两个项目间不平等现象的 报道,其专业精神堪比电影《聚焦》中的 团队。她的文章虽对问题有所淡化,但与其他人对“女孩之国”的批评共同促成了项目的若干改革:着装规定放宽,运动机会增多,男女学生开始共享课堂学习。
沃思莫尔感慨道:“现实世界包含两种性别,若仅在一个性别主导的政治体系中成长,这样的体系能有多真实?”历经多年沉浸在模拟政治世界中,已为人父母的两位电影制作人坚信,美国政治体制若能更多地借鉴“女孩之国”所展现的精神风貌,将更为有益于 的未来。
“这仿佛是一种珍贵的启示,”莫斯感叹道,“倘若我们想要维系这个民主政体的未来,或许我们确实需要仰赖17岁的少女们来指引我们前行。这听上去有些悲哀,却又无比合理。”
现年18岁的穆拉利正在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攻读工程与哲学,虽然对未来的政治生涯尚不确定,但她深知自己将继续投身其中:“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,更学会了如何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。”
19岁的沃思莫尔则以“女孩之国”奖学金就读于林登伍德大学,主修传播学,同时加入了 社团、姐妹会,并在校园广播站工作。她兴奋地说:“我现在拥有一间可以俯瞰足球场的办公室。”这些经历无疑塑造了她们的人生,也让她们的话语变得重要,足以在镜头前留下印记。